150多年前,在廣州城北三元里爆發了一場民眾抗英事件。這一事件當時多有流傳,后來被載入歷史教科書。在歷史上,當地有人“抗英”,也有人“援英”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襲廣州時,曾將一些廣東人組織成苦力運輸隊,冒著彈雨為英軍背送彈藥。
1841年5月底,廣州城北的三元里爆發了民眾抗英事件,后來這個事件因被寫入歷史教材而廣為人知。
但少為人知的是,就在三元里民眾抗英的同時,也有不少民眾成為英國軍隊的后援。據記載,僅三元里一地,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(《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》),這個數字要遠遠超過喪生三元里的英軍數量――《南??h志》稱斃敵十人,英軍司令臥烏古的報告是5人。
不僅僅在三元里,在兩次鴉片戰爭中,都有眾多的中國民眾為英軍以及后來的英法聯軍服務,他們為這些“夷人”提供后勤,刺探情報、引路,甚至直接參與作戰。
這些援英者被斥之為“漢奸”。 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如此普遍,以至于有清廷官員慨嘆,“漢奸”是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。1841年2月,琦善在連吃敗仗的窘境中,上書道光皇帝,指出廣東已不堪作戰,原因就在于廣東民眾除已為漢奸者外,其余民眾咸被英軍誘惑以助敵勢;浙江巡撫劉韻珂在奏報中說:“論者本謂該逆(清廷對英軍的稱呼)不長陸戰,而兩年之中,該逆之略地攻城,皆在陸路,且能爬越山嶺,又有漢奸為之導引,各處路徑,較我兵更為熟悉?!?/p>
這些寫給皇帝的奏折難免有推卸戰敗責任,夸大事實的部分,但不可否認的是,“援英”現象的確普遍存在,成為令官員們頭疼的大問題。因此,清軍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局面,一面是要對付裝備先進的英軍,另一面則是要對付數量龐大的援英者。
甚至,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,剿滅“漢奸”是比抗擊英軍更緊要的事。比如“靖逆將軍”奕山在對道光皇帝上奏戰果時,每次都把“殺死漢奸”放在斬殺英軍官兵的前面。
所謂“漢奸”,大多數原本是和英國貿易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國商人和苦力。在中英交戰的局面下,自然容易被國人排斥。而紀律散漫的官兵為了謊報戰績,濫殺貧民,污名為“漢奸”,反過來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數量。
■ “第五縱隊”
盡管“漢奸”一詞是從“第一次鴉片戰爭”起在中國開始被廣泛使用,但這一概念的首次出現則要追溯到更早之前。由于“夷夏之防”被過度關注,嘉慶皇帝就曾稱那些為暹羅(泰國的古城)充當貢使的中國商人為“漢奸”。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,由于大量串通英商走私鴉片的中國販子的存在,“漢奸”一詞被使用得更加普遍。
1839年12月,受命到廣東禁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禁止了與英國的通商,那些違反禁令繼續與英國人做生意的商人統統成為“漢奸”。1840年春天,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里,林則徐明確地表達了他的態度,即最壞的敵人不是英國人,而是那數不清的與英國人往來的商人、水手和為英國人勞動的“苦力”。
隨著局勢的越發緊張,這種“漢奸”行為也就越發讓林則徐不能容忍。1840年6月,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,中國“漢奸”正式成為了英軍得力的“第五縱隊”。當中國向導帶著英軍通過素稱難行的珠江水道時,林則徐的憤怒達到了極點,認為正是“漢奸”破壞了他辛苦營設的水上防線。
在虎門的沙角、大角炮臺,英軍在正面進攻的同時,“又撥夷兵漢奸數百名,由大角山后緣山而上,從墻缺處打進攻臺……其攻沙角炮臺也,逆先撥黑夷千余名,漢奸百余名,由穿鼻灣登岸,逆兵船則攻炮臺前面,黑夷從山后攻炮臺后面,我兵兩面受敵?!?《鴉片戰爭文獻匯編(三)》。林則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戰役中的“漢奸”之害,他們“或冒官兵號衣,或穿夷服,用梯牽引而上?!奔葹橛④妿?,又幫助英軍作戰。
下一篇:1979年自衛反擊戰的犧牲人數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西漢七國之亂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