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師,您還記得嗎?我是黃俊杰,班上最調皮的那個,現在是一名人民警察。”“老師,我是劉建國,是留級下來的,我現在是一家星級酒店的總經理。”“老師,我是唐慧,現在是市中院的一名法官,您還記得我上課時經看課外書被您罰站嗎?”……這是今年春節,畢業十五周年聚會上,我曾經的學生的自我介紹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這就是當年在課堂上經常被我訓斥,調皮搗蛋、不愛學習,將來不會有多大出息的幾個學生?目睹這些學生的成長和變化,我感慨萬分,不禁想起了曾經看到的一個小故事。世界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曾經多次說過,他可以憑一個孩子的筆跡準確地推斷其性格、稟性,并預測其將來是否能有所作為。有一天,一個老婦人拿著一本小學生作業本來請巴爾扎克看。巴爾扎克把作業本仔細端詳了一會兒,說:“這孩子是個生性輕浮,反應遲鈍的人,將來不會有什么大出息。”老婦人聽后笑說:“親愛的大師,你怎么不認識自己的筆跡?這是你上小學時的作業本呀!”巴爾扎克定睛一看,原來老婦人是自己的小學老師,他立刻面露尷尬,無言以對。其實,孩提時代一切尚未定型。比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,幼年時被認為是個“遲鈍兒”,最終卻在科學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;又如數學家巴伯基和文學家瑪阿特是同班同學,小時候成績都很差,曾被老師當眾奚落:“你們倆是沒有出息的人!”而后來取得驚人成就的恰恰是他們。先天稟賦與成功有一定的關系,但天賦并不是決定成敗的重要條件。對絕大多數人而言,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,并不完全取決于天分,只要按既定目標執著追求,天長日久,水滴石穿,就能獲得成功。我們不能隨便給孩子“貼上標簽”,更不能根據孩子一段時期的不良表現,就輕易斷定他將來沒有出息,從而放棄對他的培養和引導。別忘了,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頓,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!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