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——子貢,名叫端木賜,是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風云一時的大商人.子貢發財致富,全靠自己善于經營,而不像有些富商巨賈(gù)那樣以官商起家.他經營成功的最大特點,就是善于對市場進行預測.他經銷的商品,總是能以較低的成本進貨,較高的價位出售,從而得到豐厚的利潤.有一天,子貢與老師孔子在一起討論一些問題,談得非常熱烈.子貢假設道:“如果這里有一塊美玉,您說我是把它放在盒子里藏起來好呢,還是找一個識貨的賣個好價錢?”孔子立刻回答說:“當然是賣掉它,我這里正等著人來買呢!”有美玉不應該藏起來,而應該等個好價錢賣出去——老師也有這樣的看法,子貢很高興.后來形容商業交換的一個成語“待價而沽”,就是出自于這個典故.有一次,子貢問孔子:“先生,您對我有什么評價?”孔子說:“你已經很有出息,造就成器了.”子貢追問道:“我成的是什么器呢?”孔子回答:“是可貴的瑚璉(古代宗廟里祭祀時用來盛糧食的器具)之器.”子貢聽老師把自己比喻為瑚璉,心中很高興,說明自己有立朝執政的才能.孔子問子貢:“你和顏回相比,哪一個強?”子貢回答:“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?顏回聽到一,就能夠推知十;而我聽到一,只能夠推知二.”孔子說:“你不如他,我同意你不如他的看法.”孔子對子貢有自知之明很滿意,但又情不自禁地感嘆道:“顏回的道德學問大概差不多了吧,可是經常窮得有了上頓沒下頓;端木賜不受天命,經商做買賣,分析行情、預測市場都在點子上,因此能發大財.”孔子越來越發現,子貢是做生意賺大錢的料,就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.孔子有子貢這樣善于經營的弟子,自己卻沒有發財致富.他有許多學生,當然也收學費,但只能維持溫飽,絕對談不上富裕.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死了,他非常傷心,哭得死去活來,大聲哀號:“這是老天爺要我的命啊!”顏回的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,來和孔子商量怎樣辦喪事.那時候的風俗,收殮死人的棺材外面,還要有個叫作“槨”(guǒ)的套棺.但顏路很窮,拿不出錢來買槨,就對孔子說:“老師,顏回去世了.我失去了親愛的兒子,您失去了得意的弟子.眼看快要出殯了,可是除了棺材外,槨還沒有著落.我很愛我的兒子顏回,但我買不起槨;我知道您也不富裕,但您很愛您的學生顏回,能否請您賣掉車子,為顏回買槨呢?”聽顏路這么說,孔子很不高興,拒絕道:“對不起,我無法滿足你的請求.你愛你的兒子,所以有這樣的想法,也是人之常情,我不怪你;可是我兒子鯉去世的時候,我和你一樣窮,同樣是只有棺材沒有槨,我也沒把車子賣掉買槨??!”孔子并不富裕,為什么一直要保留著車子呢?因為他要乘著車子出行,周游列國,游說諸侯,施展抱負.但周游列國需要旅費,不然早就要在半路上餓死了.哪里來這筆錢呢?全靠子貢提供.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