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那天開始,無論是晴朗的天氣,還是下雪的日子,藍鳥都飛來飛去,銜回樹枝,銜回草葉,銜回羽毛,筑它的巢。
一只藍鳥口里叼著一粒小小的種子,在藍天飛翔。
它忽然聽到一種細微的聲音在和它說話。那聲音好像是從它自己的心發出來的。它聽見那細微的聲音說:
“你不要吃掉我好嗎?我是一粒小小的樹種啊,請把我種在地上吧!”
于是,藍鳥從天上飛下來,落在一個光禿禿的沙漠丘山。它對那粒樹種說:
“我把你種在這好嗎?你看,這里還沒有一棵樹呢!”
種子很高興。藍鳥就用它尖尖的嘴巴把樹種埋在光禿禿的山丘上了。
春天來了。
種子發芽了。
嫩芽長成一棵小樹了。
當小樹看花的時候,藍鳥就來看望它的小樹了。
“你還記得我嗎!”藍鳥問小樹。
“我怎么會忘記你呢,”小樹很高興,“是你把我種在這兒的呀!”
藍鳥圍著小樹飛了一圈又一圈,一面飛一面夸贊它:
“你的花開得真美!”
小樹聽了,高興極了。于是,它的話看得更鮮艷了,更香了。
藍鳥給小樹唱了一支歌:
我要贊美你的花朵,
為你唱支美麗的歌。
花朵開放就是生命,
生命給人帶來快樂。
藍鳥唱完了這支歌,又圍著小樹飛了一圈又一圈,就飛走了。
夏天來了。
花兒都落了。
只剩下綠油油的葉子了。
那只藍鳥又飛來看望它的樹了。
這回是小樹先說話了,它的聲音有些悲哀:
“你看,我的花兒都謝了,你還愛我嗎?”
藍鳥圍著小樹飛了一圈又一圈,一面飛一面夸贊它:
“你的葉子也很美?。?rdquo;
小樹聽了,高興極了,它用碧綠的葉子擁抱著它的藍鳥。
藍鳥又給小樹唱了一支歌:
我要贊美你的綠葉,
為你唱支美麗的歌。
葉子碧綠就是生命,
生命給人帶來快樂。
藍鳥唱完了這支歌,又圍著小樹飛了一圈,就飛走了。
秋天來了。
寒冷的風陣陣襲來。
一片片葉子隨風飄零。
那只藍鳥又飛來看望它的樹了。
還沒等藍鳥說話,小樹就嗚嗚地哭了起來,它一面哭,一面說:
“你看,我連一片葉子都沒有了,你來愛我嗎?”
藍鳥圍著小樹飛了一圈又一圈,最后跳上枝頭,親切地和小樹說:
“難道我只愛你的花,你的葉子嗎?我是愛著你的生命的?。?rdquo;
那天,迎著寒冷的秋風,藍鳥又給小樹唱了一支歌:
我要贊美你的生命,
為你唱支美麗的歌。
生命能夠戰勝嚴寒,
還會長出綠葉花朵。
藍鳥唱完了這支歌,又圍著小樹飛了一圈,就飛走了。
冬天來了。
雪花落滿了枝頭。
遠遠近近白茫茫一片。
許多鳥兒都到南方去了。
小樹知道,在寒冷的冬天,藍鳥不會再來了,它一定也飛往溫暖的南方了。
但是,就當雪花越大的時候,那只藍鳥又飛來看望它的樹了。
藍鳥全身披滿了雪花,它瑟瑟地抖著。它落在枝頭,嘴里銜著一跟枯草,它把枯草駕在枝頭上。這回,還沒等小樹說話,藍鳥就先開口了:
“小樹,我在你這里筑一個巢,好嗎?”
小樹被深深的感動了,它什么話也說不出,竟高興的哭起來了。
從那天開始,無論是晴朗的天氣,還是下雪的日子,藍鳥都飛來飛去,銜回樹枝,銜回草葉,銜回羽毛,筑它的巢。
藍鳥沒有走,春天也沒走。
2014年1月7日,邵逸夫在香港去世,終年107歲。 1952年的“花月佳期”:和那位從上海來的“方小姐”相逢恨晚 方逸華不是邵逸夫的結發之妻。邵逸夫的原配,名叫黃美珍。 從1937年結為夫妻到1987年黃美珍病逝于美國,邵逸夫和她維系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婚姻。而這漫長的歲月里,他從當年背著放映機闖蕩南洋的無名小卒,成為享譽全球的電影大亨。有多少年輕貌美的女子,圍繞在邵逸夫身邊,又有多少女人,想方設法要成為這個傳奇男人的新寵。但是,緋聞歸緋聞,邵逸夫和黃美珍的婚姻,一直堅如磐石。 只是,婚姻關系的牢不可破,未必能成為感情契合的保證。為邵逸夫生下兩男兩女4個孩子后,黃美珍就去美國定居了。她對丈夫的事業毫無興趣,而是對教育和陪伴孩子非常用心?;蛟S正因為此,才“成全”了邵逸夫生命里最為轟動也飽受爭議的第二段感情…… “方逸華”這個名字,在哪里聽過?邵逸夫重新坐下來時,侍者告訴他:她是最近紅遍南洋的歌手,成名曲是《花月佳期》。當時,《花月佳期》這首歌在香港、澳門等地很流行,紅到邵逸夫也能輕聲哼唱。 “輕輕一吻,我含著淚,我的人兒呀!從今我屬于你,永遠永遠,在你的懷里?!迸_上那個穿一身大花旗袍、眉毛畫得彎彎的女子,有著上海女子的風韻和靈氣。她的歌只唱到一半,邵逸夫便讓侍者送上一大束鮮花。 聽說送花人是邵逸夫,一曲《花月佳期》唱完,方逸華換了一身素雅旗袍,親自來到了邵逸夫落座的包廂。欠身,道謝,不卑不亢,落落大方。“方小姐莫非也是上海人?”聽出她一口吳儂軟語的鄉音,邵逸夫問。 從那以后,每次去香港,邵逸夫都去聽方逸華唱歌。之后兩人一起去酒樓,邊吃夜宵邊聊天。她給他講上海的舊事,他說他前半生如少年派一般四處闖蕩的經歷。他禮貌地叫她“方小姐”,而她則恭敬地稱他“邵老師”。 對邵逸夫來說,方逸華起初不過是人生路上一個能相談甚歡的紅顏知己。而對方逸華而言,這個有著傳奇人生經歷又平易近人的“邵老師”,注定要成為她生命里的唯一。 1987年,喪偶的“六叔”很傷心,根本沒打算娶“六嬸” 1957年,50歲的邵逸夫將事業版圖拓展至香港,而此時的方逸華已經從戲樓歌女成為發行過個人唱片的專業歌手。有人說,邵逸夫來到香港,全都因為方逸華。她笑著辯解:“邵老師的最愛,不是女人也不是孩子,而是他的電影事業。當然,這也是他最讓我尊敬的地方?!?到底是尊敬還是傾慕?是由衷欣賞他的人品,還是上演女人貪戀男人財富的戲碼?沒有人知道。無論如何,邵逸夫在香港創辦公司后,第一個招募的人就是方逸華。而方逸華也沒有猶豫,換下華服、卸去濃妝,從一個大紅大紫的歌手,變成了邵氏公司的普通員工。 多年后有人問邵逸夫,方逸華讓他最感動的地方是什么?他說:“她第一天去公司上班,比別的職員早了一個小時。我去辦公室時,她已經在替我的秘書打掃房間?!鄙垡莘蛘f的不假,因為從此以后,邵氏的所有人都看得到:方逸華總是第一個上班、最后一個下班。 初進公司,方逸華是采購部普通職員,一年后,她申請去外聯部。如此輪流,她一點點地熟悉了公司的所有部門。這是邵逸夫的刻意安排,還是她主動要求的“特殊待遇”,外人無法得知。但所有人都知道的是,方逸華在用行動證明:她來到邵逸夫身邊,不是做花瓶和情婦,而是要如家人般幫襯他事業的。 邵逸夫在家中排行老六,人稱“六叔”,在公司里與他走得最近,到后來出雙入對的方逸華,媒體開始稱她為“六嬸”。時間飛快流逝,方逸華在“邵氏”的地位和權力越來越大,但是再大也沒有大到讓邵逸夫為她與黃美珍決裂,對外,他依然喜歡提及太太:“太太非常完美,一切都不用我操心?!?有人說,一個事業發達后,卻從未動過要離開糟糠之妻的男人,更吸引女人。其實,在當時的香港,男人納妾是合法的。然而,邵逸夫始終沒有納方逸華為妾,是他不想負了黃美珍還是覺得做妾虧待了方逸華?只有邵逸夫自己知道;而從青春靚麗的21歲跟了他,從身邊總有出色男人追求到再也無人問津,方逸華只有一個邵逸夫。是要等到地老天荒,還是對他的愛已經升華到無欲無求? 熟悉方逸華的人說,初進邵氏公司,她用自己并不多的積蓄租了小公寓,10年之后,她才買了一套臨海的大房子。一直到成為“邵太太”,方逸華從未搬進邵逸夫的豪宅。只是,無論是小公寓還是大房子,方逸華的住處離邵逸夫的家都不過5分鐘的車程。平日,她是不會出現在邵逸夫家的。只有到了周日,方逸華才會驅車去邵府和他共進午餐,有時候還會親自下廚為他煲湯。午餐后聊天、散步,晚飯前,方逸華再回到自己的住處。 這樣的選擇,讓媒體刮目??磥恚揭萑A是足夠聰明也驕傲的女子,即便身份的不高貴和不光彩被注定,她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高貴和光彩一點。 1987年,黃美珍病逝于美國,她和邵逸夫半個世紀的婚姻也隨之結束。妻子離世后,有記者問邵逸夫,什么時候和方逸華結婚?他脫口而出:“沒打算。”而方逸華在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,也是相當冷靜:“沒想過?!?為了紀念亡妻,邵逸夫宣布公司停業一年。這一年,方逸華回到上海,這也是她認識邵逸夫后,第一次與他長久地分離。每日早早起床,重走童年記憶里的每條街巷,再與兒時的小伙伴相約重聚。到了晚上,她會接到邵逸夫的電話,說說她在上海的事。 2014年,木棉致橡樹:107歲的“邵老師”離開了80歲的“方小姐”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,方逸華一輩子都只能做“六嬸”時,1997年,在黃美珍去世10周年前夕,邵逸夫和她在拉斯維加斯注冊結婚。著名主持人查小欣說:“他終于給了這個木棉一般,以樹的姿態守在自己旁邊的女子以名分。”其實,不是她“終于”等到他求婚,不是她“終于”守得云開見月明,而是他,“終于”啊“終于”,給了這個如木棉般堅持和隱忍的女人以她值得得到的名分。 結婚那天,62歲的方逸華穿一身白色香奈兒套裝,淡妝、短發,臉上寫滿一個初嫁新娘的嬌羞。面對記者的驚詫和不解,90歲的新郎說:“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,又一起工作了45年。結婚不單給她正式的名分,也確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?!倍f:“我嫁給邵老師,不是貪圖錢財。因為他的財產,大部分都捐給慈善事業了?!?婚后的日子一如往常,他叫她“方小姐”,她稱他“邵老師”。兩人一起上下班,每到周日,她親自下廚為他煲湯。她依舊在那間堆滿了各種文件的辦公室里工作,如果沒有陪邵逸夫去醫院或出差,方逸華依然是第一個上班,最后一個下班。 2007年,邵逸夫百歲生日當天宣布退休,將TVB行政主席職位讓給方逸華。有人問他,為何不讓子女來接替?邵逸夫回答:“我的4個孩子,沒有哪一個比‘方小姐’更熟悉我的事業,也沒有人能比她更用心!而且,他們和我一樣信任‘方小姐’!” 將事業全權交給方逸華后,邵逸夫經常被媒體拍到與TVB的年輕女星共進茶樓,方逸華得知后笑著說:“邵老師腿腳不好,進出茶樓需要年輕人攙扶,我替他感謝年輕人?!彼矚g整天看電視或電影,她只要有空總是安靜地陪著他一起看;他每天早上練45分鐘氣功,她也總是換上練功服陪練……一句話,這個女人,一直在用行動詮釋什么是“夫唱婦隨”。 2014年1月7日,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。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,當然是他永遠的“方小姐”。她笑著目送他離去后,差走旁人,一個人在房間里默默地哭了兩個小時。然后,擦干眼淚,方逸華開始著手處理丈夫的后事。大到葬禮的舉辦時間和地點,小到要通知的賓客,方逸華都親力親為。她說,如果換成別人做,他會不放心、不高興…… 邵逸夫離世后,有人說,方逸華跟了他62年,卻只做了他7年的妻子,值得嗎? 對方逸華來說,和喜歡的人在一起,沒有值不值得的算計,只有愿不愿意的托付。試問:有幾個女人,愿意為了一個男人,托付她62年的光陰? “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,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。根,緊握在地下;葉,相觸在云里……我們分擔寒潮、風雷、霹靂;我們共享霧靄、流嵐、虹霓?!?如今,木棉永遠失去了它的樹嗎?不是的,因為只是“仿佛永遠分離,但卻終身相依。這,才是偉大的愛情”。也許在很多人看來,這不是什么偉大的愛情。但對當事人來說,那就是!
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人物,他人生中的很多“第一”被大家津津樂道,比如出身“第一窮”,晉升“第一快”,前途“第一大”等等。然而,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第一——打球“第一軸”,因為他和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高爾夫球場上的一棵樹整整“較量”了20年。
在歷屆美國總統當中,艾森豪威爾不僅是高爾夫球技最高明的一位,而且是一位真正的高爾夫球發燒友。只要有時間,他就會去打球,而且最大的夢想就是一桿進洞。1948年,艾森豪威爾在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主席克里弗德·羅伯茨的游說下,成了奧古斯塔的會員。然而,在高爾夫球場上,艾森豪威爾的運氣遠不如在戰場上,更別說一桿進洞了。
這一天,艾森豪威爾又來到球場,他興致勃勃地和好朋友羅伯茨一起打球。又到了第17洞,艾森豪威爾站在發球臺前,左看看,右看看,猶豫著用球桿比了又比發球角度,嘴里喃喃自語:“就要避開你!”然后他憋足了勁揮桿猛擊?!班?!”球不偏不倚又打在了那棵高大的火炬松上。這下艾森豪威爾可真的“怒不可遏”了,他把球桿往地上一扔,強烈要求羅伯茨把樹砍掉。羅伯茨見他惱怒的樣子,不禁哈哈大笑起來。他想到了艾森豪威爾的昵稱叫“艾克”,就聳聳肩“煽風點火”說:“這樹別砍了,干脆就叫‘艾克之樹’得了?!?/p>
聽著好朋友的調笑,艾森豪威爾也笑了。就這樣,第17號洞發球臺前的火炬松被他倆戲稱為“艾克之樹”。不過,艾森豪威爾卻在心里和這棵松樹較上了勁,他千方百計地想“戰勝”它。
1956年的一天,當身為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又一次“成功”地把球打到這棵松樹上后,羅伯茨鄭重地告訴他,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正式將這棵火炬松命名為“艾克之樹”。當年的戲言變成了真的,艾森豪威爾意味深長地看了羅伯茨一眼,然后若有所思地盯著那棵松樹看了好久。
后來,艾森豪威爾依舊是一有時間就去奧古斯塔俱樂部打球。他一次次揮桿,一次次和“艾克之樹”較量,一步步朝一桿進洞的目標前進。打球不僅成了他緩解工作壓力的運動,更成了他和自己較勁的樂趣,他說:“打球的時候,腦子里不是球,而是那棵樹……”
其實,艾森豪威爾戰勝的不是“艾克之樹”,而是他自己。正因為他有不服輸的精神,有為戰勝自己的弱點不斷努力的精神,才成就了我們所認識的艾森豪威爾。
果園里唯一的一棵果樹掛滿了即將成熟的果子。管理果園的狗熊決定等果子完全成熟后,再采摘果子分給大家。
一天,狼經過樹下,看樹上的果實,垂誕三尺,便欲摘一粒來嘗嘗鮮。 經過多次實踐,狼總算折下一根有果子的枝條。早就藏在邊上的狗熊欲言又止,在狼拿著有果子的枝條正要離去時,迎上前去。
狼略有些羞澀地說:“我....我只是想嘗嘗鮮?!?/p>
狗熊小聲地說:“您曾授業于我,當然有資格品嘗。“狼聽了得意地揚長而去。
當晚,狐貍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來打果子。因為是自己的親戚,狗熊也沒有多管。
第二天,狗熊去虎大王那里建議提前收獲。等狗熊回來時,卻看見果樹經被推倒在地,滿地都是摔壞的果子。
原來,安心等待分果子的其他動物聽到風聲,都迫不及待地想提前擷取果子品嘗。在豹子的鼓動下,這棵果樹被生生拔起,推倒在地。
第二年春暖花開時,果園里再沒有果樹開花飄香。秋季沒有得到果實的動物都埋怨狗熊管理不善。委屈的狗熊很傷心:我一直盡職盡責,自己從未偷吃一粒,我錯在哪兒呢?
狗熊最想不明白的是:為了一粒果,推倒棵樹的,到底是誰。
兩戶人家的空處有一棵銀杏樹,枝繁葉茂。秋天來的時候,銀杏的果子成熟了,顆顆粒粒地掉在泥地里。
孩子們撿回一些,但都不敢吃。老人們說銀杏果子有“毒”,不能吃。
有一年,其中的一戶人家的主人去了一趟城里,知道銀杏果可以賣錢,于是摘了一大袋背到城里,結果換來一大疊花花綠綠的票子。
銀杏果可以換錢的消息不脛而走。另一戶人家的主人上門要求兩家均分那些錢,他的要求當然被拒絕了。
于是,他找出了土地證,結果發現這棵銀杏樹在他劃定的界限內。
于是,再一次要求對方交出賣銀杏果的錢,并且告訴對方這棵銀杏樹是他家的。
對方當然不認輸,他從一位老人那兒得知,這棵銀杏樹是他的爺爺當年種下的,他也有證據證明這棵銀杏樹是他的。
兩家鬧起糾紛,反目成仇。鄉里也不能判斷這棵樹是誰的,一個有土地證,但證件頒發時間已久,土地已調整多次了。一個有證人證言,“前人栽樹,后人乘涼”,自古使然。
于是,兩人都起訴到法院。法院也為難,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,于是建議庭外調解。
但兩人都不同意,他們都認為這棵銀杏樹是自己的,為什么要共有這棵樹?
案子便拖下來了,他們年年為了這棵銀杏樹吵架,甚至斗毆,大打出手。
這樣故事延續了十年。十年后,一條公路穿村而過,兩戶人家拆遷,銀杏樹被砍倒。這場歷經十年的糾紛終于在銀杏樹的轟然倒下后結束了。
為了一棵樹,他們竟然爭斗了十年,三千多個本來可以快快樂樂的日日夜夜,難道不比一棵樹重要?為什么不去種一棵樹呢?十年后,樹苗完全可以長成一棵大樹。
想來真的可怕,有時一個人為了得到某一種東西,往往會失去自己更重要的。
謙讓、寬容是快樂之源,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,那也不失為一種幸福啊!錙銖必較的人,往往不能獲得,而是會失去一些東西。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美麗的風景,不要沉迷于一枝花,而錯過整個春天的芳華啊!錯過了太陽,你還有月亮,錯過了月亮,你還有星星……希望從現在開始,我們錯過的還不是很多!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