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isting id="lvpfp"><listing id="lvpfp"><meter id="lvpfp"></meter></listing></listing>

<span id="lvpfp"><nobr id="lvpfp"><progress id="lvpfp"></progress></nobr></span>

故事詞典 精品故事閱讀鑒賞

加入收藏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 > 民間 > 民間傳說

民間傳說故事

黃道婆

分類: 民間傳說 故事詞典 編輯 : 故事大全 發布 : 11-24

閱讀 :916

元代涌現了一位杰出的紡織技術家黃道婆.

黃道婆,又稱黃婆,生于南宋末年,原是松江府烏泥涇鎮(在今上海徐匯區)人.她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,為生活所逼,十二三歲就賣給人家當童養媳.她白天下地干活,晚上紡紗織布,擔負著繁重的勞動,還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.她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的生活,一天半夜,偷偷地逃了出來,躲進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,隨船飄泊到海南黎族地區.

黃道婆出現在了崖州(今海南三亞西北)崖城鎮內草村,她的衣服又破又舊,站在一個黎族老大媽家的屋檐(yán)下渾身發抖.守門的黃狗汪汪吼叫,嚇得她膽戰心驚.正當她想拔腿逃走時,老大媽開門出來,看見她可憐的模樣,就把她拉進屋里,給她換上黎族人穿的桶裙,讓她喝幾口山蘭玉液驅寒,然后便問起她的家世來.

黎族老大媽聽了黃道婆的哭訴,流下了同情的眼淚.從此,大媽就認她為女兒,在生活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.

由于海南島盛產木棉,黃道婆從黎族人民那里學到了精湛(zhàn)的紡棉織布技術.黃道婆看見黎族婦女的紡織技術和工具都比她家鄉的先進.在她家鄉江南,棉子要用手剝,效率很低;彈花只用小竹弓,彈出的棉絮不夠松軟.而黎族婦女使用的紡織工具踏車,既輕巧,又靈活,織出的布精細美觀.心靈手巧的黃道婆很快就掌握了黎族的紡織技術和工藝,織出的花布色彩鮮艷,上面有各種奇花異草、飛禽走獸等花紋圖案,做成桶裙、被面令人賞心悅目,村里人看了都非常贊嘆.

黃道婆的名氣很快傳向四方.有一天,一個外地商人竄進她家,蠻橫地要用高價收買她的紡織精品,說是要作為貢品獻給皇帝.黃道婆見來者不善,婉言謝絕道:“我織布自己穿還不夠呢,哪有多余的東西出賣?”

商人威脅說:“你寧愿自己沒有穿,也不能不獻給皇帝!不拿出來你擔當得起罪責嗎?”

黃道婆毫不客氣地回答:“你們有錢人以為出了錢就什么事情都能辦到嗎?你要把貢品獻給皇帝,請你自己去織吧!”

大媽也在一旁幫她說話,那商人惱羞成怒,只好灰溜溜地走了.

黃道婆在海南黎鄉生活了三十多年,雖然吃穿不愁,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家鄉.元朝至元年間(約公元——年),她帶著黎族人民創造的先進紡織工具和技術,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黎族同胞,乘船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松江烏泥涇.

黃道婆重回故鄉的時候,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,但是紡織技術還是很落后.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,與當地群眾一起,對當地落后的紡織技術和工具作了大膽改革.

在剝除棉籽方面,黃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攪車介紹過來.攪車是由裝在機架上的兩根碾(niǎn)軸組成,兩軸靠搖臂向相反方向轉動,把棉花喂進兩軸間的空隙碾軋,棉籽就被擠出來,棉纖維(皮棉)被帶到前面.攪車的應用,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.

在彈松棉花的過程中,黃道婆把彈花用的弓從一尺多長改成四尺多長;用繩弦代替線弦;不用檀(tán)木做的椎子擊弦彈棉,代替了手指彈拔.這樣彈出的棉花均勻細膩,提高了紗和布的質量.在紡車方面,黃道婆跟木工師傅一起,經過反復實驗,把用于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(dìng)棉紡車,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,而且操作也很省力.

在黃道婆的帶領下,烏泥涇從事紡織業的人越來越多.烏泥涇的棉紡織技術和新設備傳遍了江浙一帶,使松江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.

黃道婆回鄉后沒幾年就離開了人世.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:

黃婆婆,黃婆婆,

教我紗,教我布,

兩只筒子兩匹布.

下一篇:追憶關帝廟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
上一篇:送信兒的臘八粥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
动漫高h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