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年,桓溫的兒子桓玄取代司馬氏當了皇帝,但不過天,就被劉裕等北府將領趕出了建康城。
桓玄逃離建康后,便退回到他的老巢江陵。從永和元年(公元年),桓溫任荊州刺史,掌握長江上游兵權后,桓氏世鎮江陵,故舊甚多?;感嘶貋砗螅灰J真吸取失敗教訓,上下團結一心,很難說不會有重整旗鼓、卷土重來的一天。事實上,桓玄回到江陵根據地之后便開始召集荊州兵, “曾未三旬,有眾二萬,樓船、器械甚盛”,還是相當具有實力的。他憑借著這股力量,重新率軍東下,企圖奪回建康,重登皇帝寶座。結果卻在崢嶸洲(今湖北省鄂城縣)一戰中,被不到一萬人的北府兵擊垮,桓玄只得再退回江陵,不久被殺。
桓玄的失敗,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主要責任在于他自己。劉裕起兵后,不說桓玄舉措乖謬、指揮失策,也不說他經常駕著小船四處游蕩,以備兵敗逃走,致使部下失去信心,未戰先敗。單看他逃離建康后,在半路上一心作《起居注》,而不與部下議論時事,就知道他犯的錯誤有多可笑了。
《起居注》是什么重要文章,值得桓玄置政權存亡與全軍將士生死于不顧,一心一意去寫作?它無非是帝王的言行記錄而已,主要作用是為以后修史和從政留下依據和借鑒。這項工作雖然不可或缺,但隨行的文秘人員完全可以承擔此項任務。事實上,魏晉以下各朝還專門設有起居郎等文秘人員,負責編撰《起居注》?;感购?,在潰逃途中,居然親自動手寫起《起居注》來,而且專注到這種地步,可謂前無古人,后無來者!
桓玄為什么要這么做呢?《資治通鑒》說得很明白: “自謂經略舉無遺策,諸軍違節度,以致奔敗。”就是說,我桓玄被劉裕趕出建康城,敗退江陵,不是我指揮失誤,而是各部隊不服從我的指揮和命令造成的!若要追究失敗的責任,自然不在我桓玄,而是各部隊的首腦!——天底下居然有這種文過飾非的偽君子!剛打了敗仗,他便把責任和過錯全部推到了部下身上。他的部下看到這部《起居注》會作何感想呢?就是原本繼續愿意為他效力的,多半也會打退堂鼓了。崢嶸洲一戰,桓玄別說只有兩萬部隊,就是有萬人馬,肯定也會被“兵不滿萬人”的北府兵消滅干凈!
工作中出現差錯,這本屬正?,F象,只要認真對待,及時處理,虛心總結經驗和教訓,焉知不能變壞事為好事?相反,出了問題不去處理,而是掩飾過失,推卸責任,甚至在總結報告里做假文章欺上瞞下,這樣的人遲早要步桓玄后塵。
下一篇:劉備借荊州,借的到底是啥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丁石匠下蠱明孝陵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