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年,秦將章蟜率軍攻魏,大破魏軍于石門,斬首六萬余級。趙出師救魏,秦始退兵。是為戰國時秦對東方各國的第一次大勝。此戰意義十分深遠,秦國一掃百年之恥,提升了秦軍士氣,再無畏魏國之心。從此以后秦國終于敢和魏國一較高低了。
秦國在春秋時就已經是大國了,雖然內亂后國力貧弱,但是民眾的大國心理基礎尚在,民眾渴求一戰以復榮光。后來秦獻公治秦,也有一些法家作為,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秦國的軍力。相形之下,魏國卻在此時陷入了中原爭霸的泥潭,無法并敵一向,四處浪戰,浪費了很多國力。在這幾種因素綜合之下,使得秦國創下了中國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斬首戰——石門之戰。
三家分晉,得利最大的是趙國、韓國,魏國雖然也分了一些土地,可是被局促在晉西南的盆地。魏國要想變強,必然要擴大戰略腹地和縱深。魏國還要仰賴三晉同盟,因此奪取韓、趙的土地,并不明智。恰在此時,一河之隔的秦國發生了“四世之亂”,國力大衰。而秦國獨處西陲,國際關系簡單,侵奪秦國領土不會招致他國反對。因此,魏國把擴張土地的目的選在了秦國。魏國對此也是有理由的,在春秋時,河西之地本來屬于晉國,周襄王七年,晉國將這一片土地獻給了秦國。魏國當然想把這個地方要回來。
經歷了李悝變法的魏國,首先在周威烈王七年派出軍士在少梁筑城,意圖建立前進基地。秦國人震恐,立刻發大兵來奪,第一次筑城失敗。隔了兩年,始終惦記這事的魏國又來筑城了,這次比較順利,因為秦國在內亂,沒有及時派兵來驅逐。魏國在這里囤積糧草,厲兵秣馬年后,太子擊發起了攻秦之戰,占據了龐地。又隔年,吳起率軍伐秦,再奪兩城,此時魏國已經將秦國勢力逐出了大部分河西之地。魏國乘勢在河西之地設置西河郡,吳起為首任太守。從周威烈王七年,魏文侯渡過黃河在第一次河西筑少梁城開始,到周威烈王十八年,吳起再攻秦至鄭,筑雒陰、郃陽二城。歷經年攻秦,魏國大勝。
秦國肯定不會認栽,他們為了奪回河西失地,在料理了內政后,從周安王元年就開始派兵伐魏至陽孤,到周安王十二年,秦惠公與魏國戰于武城。在這年間,秦國也是矢志不渝企圖奪回河西故地。不過,在魏軍的嚴防死守之下,秦軍沒有任何突破。被魏國欺負了年,秦國人心忿恨,人人渴望求戰,一雪前恥。
到了周安王十三年,秦國一次性調集了萬大軍進攻魏軍把守的重鎮陰晉城。這是秦國在戰國初期的一次傾國之戰,結果卻在吳起帶領的萬魏武卒的攻擊下潰不成軍,損失慘重。秦國經此一戰,墮入谷底。戰后魏國不但保衛河西之地,同時也因此引發“諸侯卑秦”,使秦國上下深以為恥。
這場戰爭之后秦國再次發生政變,國勢更趨危弱。當此國難,四大家族長老在此時選擇了迎立長君。此前為避亂而逃入魏國的公子連,在結束了年的流亡生涯后,被迎立為秦國新君,是為秦獻公。秦獻公繼位時已經歲了,他在魏國待了近年,他深知魏國的國勢強盛,根本不是秦國現有的國力能夠應對的,如果秦國再次陷入這種爭奪,將有亡國之憂。
秦獻公先是在秦國國內進行了改革,廢止人殉、遷都、擴大商業活動、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,在一次程度上加強了君主直接掌控的土地和人口,加強了君主集權,使得秦國的國力止住了下滑的趨勢,得到一定恢復。此時的魏國已是魏武侯在位了,就是當年帶領河西魏軍奪取秦國龐地的太子擊。秦獻公在魏國的時候,受到了魏武侯的優待。秦獻公在回國前曾說過,終魏武侯一世,不與魏國為敵。
因此,從周安王十八年至周顯王三年,整整年間,秦魏兩國沒有發生大的戰事。秦國東進的路徑被魏國死死卡住,而魏國國勢強大,秦國沒有絲毫取勝的機會。在這些年,秦獻公也沒有閑著,除了整頓內政,積極發展生產外,秦獻公還派出了軍隊征伐西戎,擴大了秦國西部的戰略腹地,增加了土地和人口。
周烈王六年,魏武侯薨逝了,由于立嗣不當,魏國出現了王位繼承危機,二子魏緩與太子魏罃爭位。韓、趙兩國在魏武侯時代被打壓得不行,此時趁機分裂魏國,削弱魏國。因此就發生了濁澤之戰,把后來的魏惠王給圍起來了。最終因為韓、趙兩國意見不合,魏惠王反敗為勝,終于坐穩了王位。不過,有了這濁澤之戰的舊仇,韓趙魏三國的聯盟關系就破裂了。這給了秦國反擊的時機,畢竟,三晉聯盟時,秦國要想戰敗勢力如日中天的魏國,難度相當之高。
這樣一來,秦國一方的國力在緩慢上升,而魏國一方的國力因為浪戰、外交失利的原因被減弱了不少,同時還少了“不復攻魏”的承諾的羈絆,秦獻公收攏了西方的兵馬,開始東出,以為“天下卑秦”的秦國正名。所謂在哪兒跌倒,就在哪兒爬起來,既然是魏國打掉秦國作為強國的自信,那么秦獻公就要在魏國身上打回來。在大規模交戰前,秦獻公還是做了一個試探性的攻擊。
周顯王三年,魏國在武都筑城,為秦所敗。此時,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顯王,決定以此為借口,起兵勤王。秦軍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,得到周顯王的贊賞,秦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,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榮耀,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。
秦國國際地位雖然得到了提高,但是秦國卻缺少陰晉之戰那樣的輝煌大勝。魏惠王眼見秦國咄咄逼人,而魏國又因為急于在中原地區壓制日益崛起強大的齊、趙等國,在中原地區陷入齊、楚、趙等國的圍攻,因此開始主動在河西筑城,轉入戰略防御。魏國此時并非是怕了秦國,而是不想再像魏武侯在位那樣四面開戰,雖然魏國最終都取得了勝利,但是外交卻一塌糊涂,國力損耗嚴重。魏武侯后期也不得不改弦更張,主動向趙國示好,維持了三晉同盟的關系。
魏惠王的這個做法讓秦獻公一籌莫展。當時魏國帶甲萬,霸凌諸侯,世人莫敢不從。魏國在太行山以西有塊地方:搶來的河西,首都安邑所在的河東,還有上郡以及上洛之地等郡地。魏國還有相當數量的中央軍,此時正在太行山以東的鄴城、大梁方向開疆拓土。因為魏惠王已經決定遠離舊都安邑以及貧窮的秦人,遷都到中原的大梁。
這項工程很急切,當時,韓趙魏三國都在積極向中原地區開拓。趙國從晉陽搬到了邯鄲,韓國從陽翟搬到了新鄭,其用意再明顯不過,要在中原一帶占領土地。魏惠王眼看著中原一帶的膏腴之地被瓜分完了,心里十分著急,因此急令魏國中央軍在太行山以東作戰。
如此一來,此時的魏國在太行山以西的兵力,有河西屯駐扎的約萬大軍,在河東之地還有約數萬軍隊。秦獻公要對付的就是這河西萬魏國軍隊,以及隨時可能從河東增援的數萬魏軍。至于太行山以東的魏軍,則山高路遠,真要到太行山以東的魏軍參戰,那基本上也到了滅國之戰的級別了。
河西守軍早就按照魏惠王的吩咐,不主動進攻,就修筑堡壘,等著秦國圍攻。秦國人野戰本就不是魏軍的對手,再要攻城,就更是難上加難??墒沁@稍縱即逝的戰機不可溜走,一旦魏國從中原事務中抽身出來,秦國即使想打也一點勝算也沒有了。秦獻公最終決定兵行險著,連續度過洛水、黃河,直接攻擊魏國的河東郡。
這個方案非常大膽。
晉國稱霸之后,秦國東出之路被堵死,秦人已經年沒有踏足河東了。如今秦獻公放棄河西的堡壘不攻,直接攻擊河西身后的河東,必然能達成戰略突襲的效果。可能出現的情況,河西魏國守軍即使回救,只要秦軍輕車簡從,快速退回本土,雖然有危險,也不是沒有一點勝算。
當然,魏軍如果嚴防死守,不回救河東,切斷秦軍退路和糧草,秦軍必然有去無回。但是河東乃是魏國首都所在,秦獻公認為魏國必然會拼盡全力回救河東。這樣,秦軍就能在完成突襲之戰后間道退回。秦軍此舉,并非在攻城略地,而是拿回被魏國多年來奪去的民心、士氣、膽氣。
萬秦軍將士因此渡河向東,此地距離魏都安邑距離已經不遠,可是秦軍并沒有撲向安邑。因為那里一馬平川,如果讓長于野戰的魏軍對陣孤軍深入的秦軍,那將會是一個災難。秦軍要做的是設伏,調動敵軍,借用地利之便,快速完成戰斗,秦軍的計劃看起來更像是特種作戰。
秦軍最終選擇了中條山中段的石門山設伏,還派出了誘敵部隊。魏國人看到之前被打得奄奄一息的秦人竟然跑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,氣不打一處來,魏國很快就組織了萬大軍直撲石門山。雖然這萬人不比秦軍人數多,但是魏軍中有相當數量的魏武卒,單兵作戰能力超群,所以魏軍的整體軍力并不弱于秦軍。同時,魏人卑秦,有著強大的心理優勢。魏人認為秦軍此來必敗無疑。
驕兵必敗,魏軍在石門山被秦軍打了一場伏擊戰,魏軍雖然單兵能力優秀,但是礙于地理因素無法施展,秦軍則是千里殺將,萬魏軍全部斬首,創造了單次戰役斬首人數最多的記錄。不過,秦人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,他們偷襲得手,在河西守軍趕來增援之前火速撤軍。
魏國此時還沒有精力去找秦軍報仇,他們在東線被趙國、齊國、楚國拖住了手腳,但是這筆賬是記下來了。魏國在解決了與趙國的沖突后,就來報復秦國了。周顯王七年,魏國派兵進攻秦國,卻再一次中了伏擊被打的大敗。不過,秦獻公在這場戰爭中受傷后感染風寒,回國后不久就薨逝了。
秦國迎來了新國君秦孝公。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,就是對魏示好,爭取時間休養生息。他發布了求賢榜,在魏國游學的公孫鞅看到了榜文,亡魏入秦。這一年的公孫鞅歲,秦孝公歲,這兩人開啟了秦國民政軍事的大變革,最終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。
下一篇:此人是志愿軍特等功臣,單日用7發炮彈,干掉了美軍4輛坦克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胡柳陂之戰: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 輸贏兩家頻出昏招 是一場敗者險些躺贏的荒唐戰役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